温铁军:乡村振兴要重视在地化知识
“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把在地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要做农文旅,就要把乡土文化的在地知识开掘出来。”日前,在首届文化振兴乡村峰会上,著名农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发表了上述观点。
同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温铁军被聘为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温铁军在谈到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乡村振兴与在地化知识重构时,以“袁家村”为例,对在地化知识进行了新的解读,为大家带来了新的学术观点。
他认为,“袁家村”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全国有很多地方在争相效仿,但是效仿的结果都不理想。据有关资料显示,某省曾想把袁家村模式复制,结果98%都失败了。为什么这种模式的复制成功率如此之低呢?温铁军认为,究其原因,就是四个字——在地文化。袁家村卖的是文化,是在地文化,这个村子把关中地区的那些作坊集中到一个小村里面,把关中作坊文化变成餐饮产业,这是袁家村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因此,要走文化振兴的路线,一定先深入调查研究什么叫做乡土文化,什么叫做在地文化。”温铁军认为,乡土文化具有沿袭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脉的积淀。纵然各地的乡土文化各有不同,表面看起来是多种模式,但实际内涵都是一致的,目前很多地方搞的农文旅结合的项目,做农家乐、民宿、乡村文创,实际这些已经过剩了。
那么,乡村振兴怎么办?是不是要让农民成为主要的获益群体?乡村振兴主体又是谁呢?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转型关键。温铁军认为,生态文明转型要以乡村振兴为路径,这是必须的,乡村振兴处理不好,农村就会被现在大资本下乡搞得乱七八糟。
温铁军建议,生态化乡村振兴要以科学的方法对全域生态资源做系统性开发,改变工业化时代粗放增长对应的粗放市场制度,只有提高农民组织化才能对乡村资源要素做价值化的整权开发。“乡村振兴要调整到乡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单纯的搞规模化、产业化,这个差别非常大。”
(来源:综合中国经济网整理)
-
福建省省长赵龙到我会调研指导工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月18日,省长赵龙带领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省乡村振兴研究会调研,指导工作。2022-02-21
-
我会在连江县潘渡镇高岳村举办书法家下乡送春联活动
“春联送祝福 墨香迎新春”。在2025年春节临近之际,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1月9日,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带领研究会书画艺术专委会书法家一行前往连江县潘渡镇高岳村,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2025-01-09
-
福建两地入选!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公布
2025-01-09
-
农业农村部公布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指导意见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