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

“奋培到村”的思想沉淀

近期,我会理事张培奋所著的《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就此书撰文谈读后感。

 

我与培奋相识已久。记得在2014年时,我与他第一次在办公室相见,他带来了一本介绍永泰嵩口的画册。我一边听着他的介绍,一边粗略地翻阅画册,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嵩口是个古镇,这位镇党委书记对古村落有着别样的情愫,比较早地关注古镇的保护,并且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推动这项工作,让嵩口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打上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又陆陆续续读到他的一些关于永泰庄寨保护的文章,更感到他有一颗古村落保护炽热的心。

 


乡村振兴民间论坛新书发布会

 

前些时间,参加了由民间发起的在永泰举办的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论坛,论坛还举行了一个他的新著《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首发仪式,这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回来后,我细细读了这本书,颇为受益。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重刊序言中写道:他当时写这本书,“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开篇就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要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培奋的这本书,与《乡土中国》一样,都是一本通过大量乡村调查写出的一本书。所不同的是,费孝通先生以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乡村为研究对象,他用27篇文章回答了“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这两个大问题。培奋则立足乡村振兴这个背景下,思考和回答乡村振兴中所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所以我说,这是一本培奋到村的思想沉淀出的书。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调查要沉下去,把身沉上去,把心沉下去。培奋做到了这点。他在“我们为什么回农村”自序中直言:“我喜欢农村,希望唤回原来那种充满人情味、烟火味的农村”,我读这段话时,仿佛体会到培奋在言语中表达出的喜欢中的淡淡忧愁,一个唤回,说明他害怕失去;为了唤回,他走进乡村,开展了大量的乡村调查。这些年来,他的足迹踏遍永泰的山山水水,甚至走的更远更广。他走进了永泰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庄寨、走进了传统民居、走进了农村宗祠、走进了旧影院、走进了传统民居改造后的民宿,走进了福州晋安区的九峰村、宁德屏南县的龙潭村。在走进中,接触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基层干部、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倾听意见建议。我这样认为,他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走进”为基础,以倾听为前提。他如一个跋涉者,走走、看看、听听,最终以“想想的方式”,有了这些让思沉淀出的思想结晶。

 


在环戴云山乡村振兴圆桌论坛上,与温铁军对话。

 

研究要“浮”上来,要在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行理性思考、仔细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读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是按照“问题—看法—对策”这样的逻辑思路来写的。比如,他在《宗祠作用大》这篇中,他从“孙君说,宗祠是农村的重要标志。夏雨清说‘民宿是乡建的入口’”引发了对“两者间有何联系”的思考,从宗祠在乡村中的作用以及百姓对宗祠的情感,旁征博引地论证“做强宗祠文化,才能做好民宿产业”观点。又比如,他在《旧影剧院,可以变废为宝的资产》一文中,面对曾经承载一个时代繁荣,一代人的挥之不去的记忆的旧影院, “用吧不敢,拆吧也不敢,修吧又没有钱”的窘迫境地,通过大洋公社文化宫改造这一案例,提出了“文化多元化、文化市场化的”的旧影院活化思路。读他的这些文章,感佩他的分析能力,他能够将大量在调查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开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处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乡村振兴民间论坛上演讲

 

培奋的这本书,文风十分的朴实。没有深奥的大道理,没有深僻的名词,通俗易懂,读来很容易将人带入其中,产生共鸣。这要书的编排也十分的巧妙。它用了日记体的形式,标明写作的日期,但又不是日记。这样的编排,使得文章短小精悍,便于阅读。那怕是茶余饭后,只有片刻时间,也可以读了一、二篇。当然,这样的编排,得益于从问题出发, 一问题一思考,也与他长期在基层工作有关。农村工作,面对百姓,问题实实在在存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实实在在的,管用实用,为不得装点含糊、半点虚假。

 


成功举办大赤岸第五届敬老节

 

读培奋这本书,还有个感觉,就是他的直率,敢于直面问题,直诉观点。如《租房建房那么难、市民下乡道路长》、《永泰、仙游、永春可以连成一线吗》等,虽然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未必苟同,但起码也启迪了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培奋做了一件聚沙成塔的事,小问题如沙,培奋将它们聚在一起,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思考乡村振兴如何做这个大问题,收到了以小见大之效。我以为,读一读他的这本书,能够有所获益。

 


张培奋陪同中宣部领导考察仁和庄

 


 

作者简介:

 

陈元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文史馆馆员,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先后出版《走走想想看看》《致敬这座城》《银钗传奇》等文学作品10部,撰写的时评获全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省人大新闻奖一等奖。

创建时间:2023-11-10 17:10
首页    思想智库    “奋培到村”的思想沉淀
浏览量:0
导航
近期文章